文章分類Article

高爾夫常見運動傷害 |運動傷害物理治療 |台北運動傷害復健

前言

 

高爾夫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,近年來,由於經濟的發展,國內打高爾夫的人口越來越多,年齡層也逐漸降低。除了是一項運動,幫助維持身體活動量,大片的綠地也是親近自然、放鬆身心的地方。

 

打高爾夫被認為是低負荷、低心肺適能訴求的運動,適合各年齡層從事,但由於高爾夫是一項高重複性、低負荷卻速度快的運動,依舊存在著運動傷害的風險,過度的揮桿、錯誤的揮桿模式、外在的環境因素等等,皆是造成疼痛或傷害的潛在因子。

 

流行病學

 

高爾夫雖然被認為是低風險、低衝擊運動,但根據揮桿模式的不同、以及揮桿數量的多寡,皆很有可能導致運動傷害。

 

最常見的受傷機制有兩個主要原因,過度使用 (Overuse)以及較差的揮桿生物力學,此外,還有其餘可能的原因造成高爾夫球的運動傷害,像是:擊球時揮到地面、暖身不足、地面的質地、握桿的改變、提球袋……等因子也需納入考量。

 

一篇研究在兩個高爾夫賽季(兩年內)找了703位高爾夫球員,其中643位為業餘球員,60位為職業選手,發現職業選手最常見的運動傷害部位為下背 (21.8%),接著為手腕 (20.0%)與肩膀 (12.7%),業餘選手則是手肘(24.9%)的運動傷害最常見,接著是肩膀 (18.6%)與下背 (15.2%)。

 

 

另一篇澳洲的研究搜集了1634位的業餘球手,分別包含318位女性 (19.5%),1316位男性 (80.5%),統計在過去12個月內的相關高爾夫球運動傷害,其中288位回報在過去一年有至少一次的運動傷害。最易受傷部位為下背 (25.3%),其次為手肘 (15.3%),以及肩膀 (9.4%)。

 

總結以上兩篇研究,可以發現,相比於職業選手,業餘選手更容易有手肘疼痛的問題,而職業選手較易有手腕的運動傷害,而我認為這和兩者使用的揮桿模式有相關性,之後有機會也會針對這一點寫一篇文章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物理治療師 江靜文

 

參考資料

1. Gosheger G., Liem D., Ludwig K., Greshake O., Winkelmann W. Injuries and overuse syndromes in golf. Am J Sports Med. 2003;31(3):438-443. 

2. McHardy A., Pollard H., Luo K. The epidemiology of golf-related injuries in Australian amateur golfers: A multivariate analysis. J Sci Med Sport. 2006;9(1):39.

#物理治療
#媽媽手治療
#五十肩復健
#運動傷害治療

 

TOP